戳蓝色字关注我们!
12月26日至27日,中共中央政治局用了整整两天时间,开了一个重磅会议——民主生活会。就在这个会上,人们又听到了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嘱咐:“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,多到分管领域的基层一线去,多到困难多、群众意见集中、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,体察实情、解剖麻雀,全面掌握情况,做到心中有数。”
12月26日至27日,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民主生活会,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图源:新华社
“调查研究”这四个字,习近平总书记可以说是不厌其烦地强调了一次又一次。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就指出,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,促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,扑下身子干实事、谋实招、求实效。众所周知,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,是谋事之基、成事之道。既然是传家宝,那就应该是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最熟练的基本功、最擅长的拿手绝活,可是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还要反复强调呢?调查研究就是如此。做不好,就容易在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这两个“大敌”面前吃败仗。为此,这些年,习近平总书记在率先垂范做好调查研究的同时,也总是不忘提醒调查研究应该注意避免的一些问题。这样的话,对于在习近平总书记身边工作的人员来说,是耳熟能详的。比如,《习近平浙江足迹》中就提到,一位当年在省委办公厅工作的人员说,“当时,习近平同志经常告诫我们,担负领导工作的干部,在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之前,一定要有眼睛向下的决心和甘当小学生的精神,迈开步子,走出院子,去车间码头,到田间地头,进行实地调研,同真正明了实情的各方面人士沟通讨论”,“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,千万省略不得、马虎不得”。当前,“调查研究”不仅染上了一些病症,有的还渐成顽疾。一为“假”。借调查研究之名,或行游山玩水之实,把调研变成了享受福利的待遇;或行联络感情之实,把调研变成了拉关系、办私事的机会;或行争取经费之实,把调研变成了套取资金的渠道。二为“秀”。调研时,热衷于搞“花架子”,讲排场、比待遇,迎来送往、层层陪同,把时间与精力都花在了“摆门面”“做样子”上;总结时,长篇累牍、七拼八凑,新理论与新名词乱飞、图表与模型狂舞,徒有其表、华而不实。三为“虚”。不是浮光掠影、敷衍了事,人到心不到,为调查而调查,就是自夸自负,习惯于下达指示,而非虚心求教,把调研变成了“走场子”“抄方子”。不是躲开矛盾,回避问题,避实就虚只“报喜”,就是轻描淡写,笼而统之,把调研变成了完成任务的“应景文章”。四为“傀”。没有自主性、丧失主动权,一切都是别人安排好的,走规定路线、看示范样板、听标准汇报,调研成了“木偶戏”“精品游”“盆景展”。五为“空”。有的调查多、研究少,情况多、分析少,提不出什么有用、可操作的对策建议;有的一“调”了之,热衷于请领导批示、送刊物发表,调研成果停留在纸面上,不能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效。那么,该如何做好调查研究?我们不妨先看看习近平总书记自己是怎么做的。“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,当地(市)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,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。”《习近平浙江足迹》中,记载着习近平同志曾说过的这样一段话。以调研开局,以调研开路。一路走来,习近平同志这样说,也是这样做的:在河北正定,他跑遍了所有村;在福建宁德,他到任3个月就走遍了9个县,后来又跑遍了绝大部分乡镇;在上海仅7个月,他就跑遍了全市19个区县。在浙江更是如此。到浙江工作后才10天,习近平同志下基层调研的第一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——嘉兴南湖。任职刚刚两个多月,他就把全省11个地级市都走遍了。随后一年时间里,他又走遍了全省90个县(市、区),还走访了大量村(社区)、乡镇(街道)、企业、学校等。不仅如此,习近平同志至少每周都会安排一次调研,而他最显著的工作特点就是用调查研究开路,包括“八八战略”、平安浙江、法治浙江、文化大省、生态浙江等重大决策部署,都是他在深入调研之后作出的。2015年5月,习近平总书记回浙江考察时提到,他在浙江工作时,省委就提出“八八战略”,这不是拍脑瓜的产物,而是经过大量调查研究提出来的发展战略,聚焦如何发挥优势、如何补齐短板这两个关键问题。到中央工作后,习近平总书记对调查研究的重视一以贯之。党的十八大后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央八项规定破题,以上率下抓作风建设,而八项规定的第一条就是:“中央政治局全体同志要改进调查研究,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……”党的二十大报告,也正是听民意、汇民智、聚民心的结晶。新华社刊发的《党的二十大报告诞生记》提到,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起草伊始就明确强调,“在起草工作中要充分发扬民主,加强调查研究,广泛听取意见,集中起各方面智慧”。可以说,二十大报告的字里行间,思想理论的光辉、治国理政的谋划,无不和调查研究密切相关。
嘉兴南湖 图源:视觉中国
调查研究,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,而且是关乎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。调查研究的5种“病”,似小实大,轻则劳民伤财、影响形象,重则误导决策、失信于民,久则误国殃民、贻害无穷。其实,早在2003年2月25日,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《浙江日报》“之江新语”专栏上发表了首篇文章,标题就是答案:调研工作务求“深、实、细、准、效”。区区5个字,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方法论意义,把调查研究应该注意的问题、采取的对策,都说深说透了。“深”,就是要深入群众,深入基层,善于与工人、农民、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人士交朋友,到田间、厂矿、群众和社会各层面中去解决问题。“实”,就是作风要实,做到轻车简从,简化公车接待,真正做到听实话、摸实情、办实事。“细”,就是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,深入分析问题,掌握全面情况。“准”,就是不仅要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实际情况,更要善于分析矛盾、发现问题,透过现象看本质,把握规律性的东西。“效”,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切实可行,制定的政策措施要有较强操作性,做到出实招,见实效。我们党历来有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。毛泽东同志的《寻乌调查》就是准确分析矛盾、发现问题的典范之作。1930年5月,毛泽东同志在江西省寻乌县进行了20多天的调查,他对寻乌的政治区划、地理交通、商业活动、土地关系、土地斗争的状况,进行了全面而详尽的考察分析。《寻乌调查》一文中,详细叙述了寻乌的水陆运输、商品集散和流向,以及20多个行业的状况。通过寻乌调查,他搞清楚了富农与地主的问题。没有调查,就没有发言权,更没有决策权。实际工作中,不少领导干部总抱怨工作太繁忙,没有时间深入调研。这听似有情可原,实则经不起推敲,既反映出对调研重要性的认识不足,也说明工作统筹兼顾不够。磨刀不误砍柴工,时间紧张不是理由。调查研究务求“深、实、细、准、效”,既是确保调研不流于形式、不浮于表面的客观要求,也是我们立足新时代、开拓新局面的前提条件。当前,我国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方位,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,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新情况、新问题层出不穷。这对我们的工作理念、工作方式、体制机制都提出了新要求、新挑战,迫切需要我们深入开展调查研究,从而发现问题、总结情况、寻求规律,在调研中孕育新思想、谋划新战略、形成新措施。这,也正是当前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时代背景和意义所在。
声明:稿件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。